谢有顺先生说,一个作家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就必须建立自己写作的根据地。只有建立了根据地,你的写作才能呈现集聚效应。细读张烈鹏的散文,不难发现“淮河”就是他写作的根据地和出发点,他生于斯长于斯,喝着淮河的水,听着淮河的涛声。多年来,张烈鹏把记忆深处的碎片捕捞起来,把熟稔已久的生活记录下来,写出了冲淡自然的文章。读这些文章,就能感触到那深深的淮河的烙印。
“千里淮河万卷书,四季浪花唱古今。”这本是张烈鹏气势磅礴之《淮河赋》中的文字,但他很少放眼千里去写淮河,他多是撷取有关淮河的一朵浪花,一抹夕阳,一段旧事,一位故人。叔本华在《论生存的空虚》里说,“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所以张烈鹏可能是故意从日常生活的经验里站开一点,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根据地,获得了更多的新鲜的感受。比如眺望遥远的意象,那些老家、老街、老屋、老宅……故乡的一道道风景,是最难以磨灭的痕迹。“但我常常梦见自己又回到那块菜园——也许,那里才是我的精神乐园啊。”(《老家的菜园》)正是因为逝去的事物变成了永恒的记忆,才唤醒了他对梦中的家园的遥望。
对淮河的细微化的描摹,对淮河岸边的往事的抒写,使张烈鹏实现了纸上的还乡。其实他在物理距离上并没有远离故土,他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小县城里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离自己成长的小镇也不是很远。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言,除了物理距离外,人和故乡还有一段心灵距离。越来越逼仄的精神生存使得很多人产生了漂泊无依之感,张烈鹏的文字早就触碰了这一点:“又是冬天/坚冰冻结了回家的路/年味越来越浓/行囊被乡愁装满/遥望故园/捧着昨日的家书取暖”(《又是冬天》)这也许不是一首多么动人的诗歌,却是张烈鹏真实的心情写照。虽然故土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在躁动和喧哗的年代,返乡越来越艰难,人们实际上早就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尴尬境地。但借助蒲扇和火盆,在梦境里寻得那熟悉的石桥,和淮河、城西湖、水门塘握手言欢,都是可以实现的事。既然脚下还乡遥不可及,那就笔下还乡、纸上还乡吧——像诗人柏桦说的那样,唯有旧日子才能让我们幸福。
我和张烈鹏先生见面甚少,也不是很熟悉,只觉得他谦和低调,平易近人。他在写作上远远走在我的前面,我应该是他的学生辈,但他时常关心和鼓励我的写作,为我取得的点滴进步高兴,更像一位憨实的兄长。读了他的“淮河人”系列散文后,我感受颇深,认为烈鹏大哥是一位骨子里有着淮河精神的汉子。淮河质朴真诚,底蕴丰厚,淮河汉子也是如此,吹过淮河的风,沐过沿淮的雪,喝过西湖的水,“沿淮汉子生于淮河,长在淮河,打心底里热爱淮河,也习惯了祖祖辈辈守着淮河过日子”。(《沿淮汉子》)张烈鹏在建设自己的根据地时,浓墨重彩地抒写了淮河人的群像。《淮河岸边》系列文章将沿淮一带的女人、文人、教师、记者一网打尽,他带着感情诉诸笔端,于是我们看见了像杞柳一样永不驯服的坚韧的淮河女儿,看到了如星宿般熠熠的璀璨夺目的霍邱文人,发现了似“淮上的渡船”一般的平凡又伟大的淮上教师,也感受到了分担淮河苦难、记录淮河沧桑的淮河岸边的记者形象。
张烈鹏很少写个人形象,多写群像。写一群人的时候,他像是一名摄影师或者雕塑师,把万千淮河儿女的形象定格在字里行间。我相信群像更让人震撼。我相信认真的读者能从张烈鹏的文字里读到一条鲜活的淮河,它流在群像里每个人的血脉里。更为可贵的是,张烈鹏将目光投向了生活在底层的普通淮河人。“头发干燥如麻,乱蓬蓬就像鸡窝一样”的卖煤的女人,她们负重前行的身影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头顶烈日和着汗水维修平房顶的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了沿淮儿女任劳任怨的平凡人生”;而那些拉二胡的、骑电动车的、卖保险的和在商之都购物的女人们,像一朵朵小花,点缀了沿淮的河堤。当我们从报刊里读够了白领阶层在咖啡厅里强说酸楚的呆若木鸡的文字时,就会发觉《梦中的家园》里展现的生活方式和人心,恰是当下匮乏、弥足珍贵的。
至于上文提到的“淮河人”的品格,乃至淮河精神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也许《农具的性格》一文可以找出一二答案。耧头、石磙、秧马、耙、耖、连枷、扁担……这些朴素庄严的名字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淮上人继承了农具所秉持的朴实、勤劳、忠诚的性格。农具们是一个个沉默的淮河人,淮河人也是一件件厚重的农具。淮河人握紧农具,在春天的淮河岸边播种希望,在秋日的淮风吹拂下收获梦想。“他们挚爱着生活的热土,挚爱着简陋的农舍,挚爱着繁忙的农事……它们以忠于职守的品质,以各臻其妙的行为,共同书写了红红火火的农家生活。”
在寒冷的冬日,读一读张烈鹏的关于淮河的文字,内心便温暖了几分。我们也许无法完全参透他在文字里种下的思想,因为淮河一带几十里地是他的根据地,也是他精神的源头和写作的根。但我们能够收获的是感动。我们无法像张烈鹏一样用双手抚摸淮河岸边的泥土,用耳朵谛听浪花翻腾的声音,但我们也可以遥望,透过燃烧在归途的晚霞,辨认出各自家乡的模样。
2014.2.2正月初三草成于六安

